招生热线
news center
新闻中心
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介绍新中国前夕的马戏团历史
来源: | 作者:pmo290cb7 | 发布时间: 2019-07-22 | 172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1840年至1949年的100多年内,中国古代传统的马戏表演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,这也是现代马戏表演重要的萌芽期。在这段时间内,中外交流的机会急剧增加。外国马戏表演以马戏篷、高空及驯兽为主,都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国,促进了国内马戏表演艺术的转型。今天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就为大家介绍新中国前夕的马戏团历史。

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


  清末以来,有些民间艺人为了谋生,或只身或率领家族门徒,携带简单的道具,赶熊牵猴,沿途卖艺,甚至飘洋过海,远往欧洲、美洲、日本、南洋各地,向各国的观众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技艺,同时又带回了国外的马戏、杂技、魔术,希望能在中国本土也办起新型的大马戏团。


  天津杨柳青戏法家朱连奎,就是其中较早的一位。他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飘泊海外,参加美国马戏团表演中国戏法,他把在国外演出赚到的钱,攒起来统统买了马戏动物和设备,经过苦心筹备,建立了“金林富马戏班”,并于一九一六年前后回到祖国,在沪杭一带巡回演出,颇受观众欢迎。但当时的统治者不扶持这一新兴的马戏团体,反而把他当作富侨来敲诈。朱连奎年事既高,又无文化,无力与恶势力对抗,不久就在杭州悄然病逝。马戏团的人员、动物也随之消散。


 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,又曾出现过几个新型马戏团,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张宝庆的国发马戏团。张宝庆本人是以杂拌子、武术著称的杂技演员。一九二七年,他将原来的国发技术团扩大为马戏团,有32匹马,4头骆驼,两匹花驴、黑驴等;全团共有50多人,其中乐队20多人。他们不仅注意发展动物节目,也讲究技艺表演。比如他首创编排了技术性极强的《蛤蟆舞》,把许多精彩的技巧穿插在马戏节目中。他们也注意美化场面,用丝绒铺道,大篷外悬挂着特制的铜质马头,作为剧团的标志。剧团成立初,也曾轰动一时。但这个团体也无法承受苛捐杂税的盘剥,于一九三〇年自动解散。


  以上就是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对新中国前夕马戏团历史的简单介绍,你了解了吗?